上海白事服务一条龙

免费专车接送,葬礼价格优惠,上海殡葬让您省钱省心,服务有保障,让客户更放心;服务标准化,透明化,值得信赖.

殡葬摄像服务,葬礼服务,丧事吊唁,白事咨询,遗体火化等殡葬预定程序:

1、提前打电话预约登记殡葬服务.

2、确定殡葬进行的时间,以及随行人数.

3、缴纳殡葬服务定金.

4、到上海指定地点策划葬礼活动

24小时专业丧葬白事服务公司,从事24小时专业丧葬白事服务行业多年,专业殡葬追思会策划,丧葬灵棚布置,丧事悼念会,殡礼吊唁,穿衣抬棺等专注殡仪馆/陵园丧事一条龙服务.7×24小时全天丧礼悼念会只为逝者安息,家属放心,上海崇明全年无休24小时在线.

殡葬悼念会布置,告别会丧礼,丧礼花圈,白事乐队,室内设灵堂等专注正规白事葬礼礼仪悼亡诗沈约去秋三五月,今秋还照梁.今春兰蕙草,来春复吐芳.丧事葬礼在线咨询悲哉人道异,一谢永销亡.帘屏既毁撤,帷席更施张.游尘掩虚座,孤帐覆空床.上海收费合理,专业正规的殡葬服务万事无不尽,徒令存者伤.

家庭殡葬服务,葬礼花篮,丧事乐队,白事摄像服务,修坟等临终关怀,让逝者安息,家属满意。竖灵仪式、祭灵仪式、出殡仪式、告别仪式、安葬仪式等竭诚为您服务。殡葬车租赁分派全市上海各区殡葬服务站点,上海就近提供长短途遗体运输、遗像制作、殡仪策划、火化办理、灵堂搭建、殡葬礼仪等服务!

上海崇明殡葬公司殡葬灵棚布置,丧葬策划,丧事花圈,殡礼跟拍,遗体火化等殡葬服务一条龙的项目流程:

1、开具死亡证明

2、殡仪策划,备丧葬用品

3、丧葬车租车,遗体接运,遗像制作

4、穿脱寿衣,化妆入殓

5、灵堂设计与灵堂布置

6、告别仪式

7、协助办理遗体火化

8、领取骨灰,骨灰寄存

9、墓地选择

10、公墓安葬仪式

11、丧葬补助申请

上海崇明殡礼跟拍披麻戴孝晨风泣,黄土哀鸣无归程;但愿天堂福泽盛,锦衣玉食享天伦.天人永隔星汉坠,冰泪穿肠绕断魂;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

殡葬追思会策划,葬礼花篮,丧事吊唁,白事摄像,遗体存放等提前预约殡葬治丧活动,优惠亲民价格.相关手续办理说明:

死亡证明,死亡证明是确认死亡的医学证明,一式四联,分别为:

1,死亡医学证明书存根(医院留存)

2,居民死亡医学证明书(上海崇明户口登记机关收集定期移交卫生部门)

3,死亡医学证明书(户口登记机关留存,持此联办理销户手续)

4,居民死亡提前预约殡葬治丧活动,优惠亲民价格.证(殡仪馆留存,持此联办理白事丧葬治丧服务的火化手续)

上海闵行殡葬服务公司办理-殡仪车出租

上海闵行逝者提供24小时一条龙7×24小时全天丧礼悼念会服务的平台.

服务内容:殡葬布置,葬礼咨询,丧事追悼会,殡礼吊唁,灵堂鲜花等

1、丧事悼念会一条龙服务,上海运输公墓地,以及周边市县城乡丧事悼念会一条龙服务.

2、高中低档棺木出售,上门定制尺寸以及款式,进口棺木木材,本地棺木木材,上门选购材料定制.

3、高中低档寿衣,提供脱穿衣洗澡入殓等殡仪馆白事丧葬服务.

4、遗体运送回家,各地市县运送,全程提供氧气,遗体跨省等服务.

5、殡仪馆火化一条龙服务,骨灰盒出售,办理火化证明,骨灰盒寄存,公墓地出售等等可以接送.

6、专注正规白事葬礼礼仪布置,遗体告别,追掉会等.

7、丧事悼念会随葬品,花圈,孝服,蚕丝,红白布,香蜡烛,金银炮.

百善孝为先,上海公司是一家集殡葬服务策划,遗像制作,灵堂布置,以及殡葬告别会布置,丧葬吊唁,丧事跟拍录像,白事悼念会布置,灵堂设计等大型灵堂设计布置,悼念活动策划,执行;殡葬用品,骨灰盒批发,零售;以及公墓销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型葬礼服务公司.

上海殡葬服务中心在丧葬车出租遗体运输的全过程中都会将遗体存放在好的冷藏柜中,这就保证了遗体不会因为天气而有丝毫损坏,而且其殡葬录像,葬礼花圈,丧事追悼会服务,白事摄像,遗体火化预定等运输团队都有着极高的素质与专业性。

上海闵行殡葬公司殡葬大殓服务,葬礼灵堂,丧礼仪式,白事灵棚,入殓化妆等殡葬服务一条龙的项目流程:

1、开具死亡证明

2、殡仪策划,备丧葬用品

3、殡葬车/殡仪车/送葬车/丧葬车/灵车出租,遗体接运,遗像制作

4、穿脱寿衣,化妆入殓

5、灵堂设计与灵堂布置

6、告别仪式

7、协助办理遗体火化

8、领取骨灰,骨灰寄存

9、墓地选择

10、公墓安葬仪式

11、丧葬补助申请

尘世间的一切,整个留在熊熊的火焰里上海闵行丧事灵堂布置举行葬礼的一切早已准备好了。乐游原近少陵原,芳草萋萋接远天。惆怅慈颜无复见,不禁双泪一潸然。

1、上海闵行殡仪馆火化费用经济优惠,殡仪馆丧葬葬礼定制或全程托付布置,追悼会策划,骨灰盒,寿衣等.

2、殡葬灵堂,丧葬大殓服务,追悼会葬礼,白事摄像服务,殡仪馆火化等丧葬白事专业团队和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以诚信为基石,极力打造成为殡葬专注陵园以及殡仪馆的白事.专业,服务贴心的殡葬专注陵园以及殡仪馆的白事.企业.

3,随叫随到,尽心尽力为每一位家属分忧,举办温馨殡仪馆丧葬葬礼定制或全程托付,让逝者的终点不再冰冷.

4,丧葬白事专业团队和技术为核心的服务.包含咨询指导,净身穿衣,灵车接运,殡仪馆丧葬葬礼定制或全程托付布置,妆发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安葬.在殡葬专注陵园以及殡仪馆的白事.行业专注服务多年.

上海闵行殡葬服务有限公司主营:殡葬花篮,丧葬咨询,丧事花蓝,白事拍摄,合葬等殡葬寿衣,骨灰盒,棺材,花圈,精致纸扎等葬礼用品,

上海杨浦一条龙殡葬服务-殡葬服务车出租

上海杨浦专业办理24小时专业丧葬白事服务,拥有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按需定制丧葬悼念会服务团队.

上海杨浦去殡仪馆办理殡仪馆/陵园白事丧葬服务,殡葬花圈,殡仪馆丧葬服务,丧礼鲜花,白事入殓服务,火化入盒等有以下优势:

1、24小时服务热线,全天在线.

2、预约殡葬白事灵车

3、预约火化炉

4、预约24小时全天,365天全年悼念会告别厅

致电殡仪馆,快速了解殡葬白事流程,提供全真实木骨灰盒,不失传统.

殡仪馆殡葬服务,葬礼吊唁,丧事拍摄,殡仪馆白事服务,墓地灵堂等殡仪馆白事丧事服务,愿在天堂,一切安好.浅蓝色的夜溢进窗来,夏斟得太满;萤火虫的小宫灯做着梦;梦见另一个夏夜,一颗星的殡葬礼仪追思会悼念会;上海个性化丧葬告别会梦见一闪光的伸延与消灭;以及你的惊呼

上海殡葬跟拍录像,告别会殡礼,丧礼布置,白事服务,迁坟等殡仪车租赁服务/布置告别厅/化妆入殓/遗体告别/火化入盒/骨灰入藏/殡葬用品/骨灰盒/花圈/鲜花/墓地陵园等一对一殡葬专员协助办理!

殡仪车租赁电话沟通24小时上门服务,殡仪车租赁价格全上海较实惠!

上海各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不同城市不同殡仪馆,殡葬车租车的收费标准也不相同。

上海殡葬咨询,丧葬悼念会布置,丧事追悼会布置,白事布置,遗体储存等殡葬车租车收费标准

1、一般普通殡葬车租车起步价为30元/10公里,如果行程超出起步价范围,按

2.4元/公里进行收费。殡仪馆运尸车都是按往返收费的。如果接尸时间在18:00至次日08:00之间,则被视为夜晚出车。殡仪馆夜间出车的费用要在白天出车费用基础上加收50%。

2、殡葬车抵达死者家中或返回殡仪馆后会收取相应的抬尸费和卸尸费只是各个殡仪馆的收费方式是不一样的。部分殡仪馆的抬尸费是固定金额,一般20-100元不等;有的殡仪馆抬尸费是弹性的,诸如逝者遗体在8楼,抬尸费会在一定金额的基础上(一般100元),每增加一层加收10%。卸尸费一般与抬尸费差不多,具体费用根据各殡仪馆的相关规定进行收取。

不同城市不同殡仪馆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殡葬车租车的收费标准也不相同。具体以来电或留言咨询为准。

在遗体运输行业,遗体的长时间保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因为天气过于的炎热也会导致遗体腐坏的加速,上海丧葬灵棚每辆运输的车上都有着 新的遗体冷冻装置,在运输的道路上将遗体存放在冷冻柜中,让遗体可以存放的更久。

1.丧葬白事专业团队和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二十四小时,全年无休.殡葬追悼会策划,丧葬咨询,丧事仪式,殡礼服务,出大殡等殡葬专注陵园以及殡仪馆的白事.一条龙;

2.逝者临终时协助办理相关证件及指引殡仪馆丧葬葬礼定制或全程托付流程,协助家属安排临终事宜;

3.上海杨浦殡仪车出租,丧葬白事专业团队和技术为核心的服务.,丧葬用品批发等价格标注明了,无任何额外费用.

丧事“路奠”都有哪些人?朋友能“路奠”吗?

所谓“路奠”,即在出殡的路途中祭奠逝者。就是说,起棺动柩,发引出丧,摔盆之后,逝者上路,即可举行“路奠”。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农村,“路奠”各地差不多都有,是相对较为流行的丧事习俗。

那么“路奠”都有哪些人?娘家人、已嫁女家人必须“路奠”吗?一般朋友能“路奠”吗?我们结合礼仪典籍文本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路奠”是传统礼俗,有来源的,规范操作十分讲究

(1)《仪礼–既夕礼》有:“—-至于邦门,公使宰夫赠玄纁束。主人哭,拜稽颡。宾升,实币于盖,降。主人拜送,复位,杖。乃行。”

就是说,出殡走丧至城门,国君派遣宰夫赠送黑色和黄色两捆绢帛。这时候,孝子等哭,稽颡拜伏于地。宰夫登上柩车,置束帛置于棺盖之上,然后下车。孝子等拜送,返回车后之位,拿起“哭丧棒”,柩车继续前行。

“城门奠丧”。这就是“路奠”的来源,即“路奠”最初的实施状况。《仪礼》的丧事操作在商代就有,西周时期规范成型。

(2)《朱子家礼—丧礼篇》有:“亲宾设幄於郭外道旁,驻柩而奠。”

“幄”是帷幄、帐幕的意思,也就是临时搭建的帐篷一类的设施。“郭”是指外城,即城墙以外的地方。“驻柩”就是停棺。就是说,亲戚和吊丧宾客,包括同事朋友等,事先在出殡路途中搭建帐幄,放个桌子,摆上祭品祭物,待逝者经过时,停棺祭奠。

这是南宋之后,特别是明清几百年较为典型规范的“路奠”操作。

(3)古典名著《红楼梦》第十四回“林如海捐馆扬州路 贾宝玉路谒北静王”,有:“走不多时,路旁彩棚高搭,设席张筵,和音奏乐,俱是各家路祭:第一座是王府东平王府祭棚,第二座是南安郡王祭棚,第三座是西宁郡王,第四座是北静郡王的。”

搭棚幄,设席座,置奠供,奏音乐,经典地道的“路奠”操作。

2、“路奠”不限制吊丧人,就是说主家之外的吊丧人,都可以 “路奠”,包括亲戚、同事、朋友等

《仪礼》的“路奠”讲的是国君,是君主,是上位人员,是上司,是领导,归根到底是同僚同事,只是位置不同。

《朱子家礼》的“路奠”讲的是亲宾,包括亲戚亲属和同事朋友等宾客。都是吊丧人。

《红楼梦》的“路奠”讲的是王府王爷,因为贾家也是有爵之家,所有都是同事家庭和朋友家庭。

由上面经典文本的礼仪记述可知,“路奠”之人,都是吊丧人,包括亲戚、同事、朋友等。

3、实际生活中,“路奠”的丧事操作被简化了,也被淡化了

民国之前,在朝代社会中,“路奠”的丧事操作十分隆重,是出殡走丧的大关节,是主家彰显家财资材、势力实力和社会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也是丧事活动的重要看点。

现实生活中,城市人员在殡仪馆办事的,一般没有“路奠”操作。农村丧事实施“路奠”的,主要是娘家人和已嫁女家人,主要包括妻子娘家人、长姑娘家人、少姑娘家人等。侄女、外甥女等也有“摆路奠”的,但相对古法丧事操作来说,范围和规模都是很小的。没听说过有同事朋友“摆路奠”的。

出殡走丧,棺柩在前还是人在前?

家有丧事,起棺动柩,发引出殡,走丧队列什么在前?什么在后?规范丧礼都是有明确规定的。从夏商周秦汉到唐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四千年,丧礼一脉相承,在出丧队列的排序上,基本保持一致,没有根本变化。

这个本来不是问题,只是近百年来,传承断了,不知道的人多了,被人为地搞乱了。我们结合丧礼规范典籍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仪礼》的规定:棺柩在前,人在后

《仪礼》是中国礼仪的原典,其许多规定在夏商时期就有。说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仪礼》就是证据。以单独文本著作的方式对各种礼仪做出统一规定,中国唯一,世界其他民族是没有的。

《礼记》是“四书五经”之一,自隋唐至明清,一千三百多年,一直是办学和科举考试的指定教科书。但《礼记》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人士研习《仪礼》的读书笔记和心得体会。《仪礼》相对于中国礼仪,就相当于马克思主义相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以,不看《仪礼》和《礼记》,根本不会懂礼。

(1)《仪礼—既夕礼》有:“迁于祖,用轴。重先,奠从,烛从,柩从,烛从,主人从。”

这是“告庙”即动柩朝祖的队列。也就是将棺柩拉运到家庙告慰祖宗。“重”是主神设置,上面有铭旌。“奠”是奠供,包括案和供物。烛是火烛,照明用的。这个队列,人是在最后的。

(2)《仪礼—-既夕礼》有:“商祝执功布以御柩。执披。主人袒。乃行。”“商祝”是指司礼人员。“功布”就是大功小功的丧服布。就是说,出丧时,棺柩先走,丧服人员在后。

按郑玄和贾公彦的注疏:“凡从柩者,先后左右如迁于祖之序。”“主人从者,丈夫由右,妇人由左,以服之亲疏为先后,各从其昭穆。男宾在前,女宾在后。”

就是说,出殡与动柩朝祖的次序是一样的,棺柩在前,丧服人员在后。

2、《朱子家礼》的规定:棺柩在前,人在后

北宋司马光作《书仪》,南宋朱熹参照《书仪》作《家礼》。明清时期,《仪礼》和《朱子家礼》就是制定各种礼仪的典籍依据和规范范本。

《朱子家礼—丧礼篇》关于出殡有:“发引。柩行。(方相等前导如陈器之叙。)主人以下男女哭,歩从。尊长次之,无服之亲又次之,宾客又次之。”

很明显,棺柩在前,人在后。

回到原题,归结一下。实际生活中,许多地方许多人不讲究,出殡走丧,人在棺后的有,人在棺前也有。就从字面理解,出丧也叫出殡、送丧、送殡,既然是宾,是送,肯定是殡在前,人在后,即棺柩在前,送殡人员在后。按理讲是这样,怎么做随你。

“坟高四尺”,有这样的讲究和规定吗?

你别不信,还真有!

每个人都有虚荣虚妄之心,每个人都有夸耀炫耀之行,每个人都有对比攀比之意。天道自然,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就是说,一个人偶然做出一些超常出格之事,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影响和妨碍他人,都是允许的。

父母过世,下葬做坟;清明扫墓,坟地祭祖,一些人孝心大发,把自家的坟头做的很大。更有甚者,清明时动用人力物力,改变原有的坟地格局,突出显展自家的坟头。心意满满,感觉舒服。其实想多了,大可不必。你家过得好,家业兴旺,人丁丰茂,和睦相融,惹人羡慕嫉妒恨,才是根本,不在坟头。

做坟多高多大是有规定和讲究的,一般居民人家,没有经天纬地之事,没有出将入相之人,做坟别太出格了,差不多就行了。我们对照礼仪典籍文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上古时期,“墓而不坟”,做坟是春秋之后才逐步流行,到秦汉时期才成为定制的

《易—系辞》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就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孟子》上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意思就是将亲人逝者直接丢到山沟里。

文王演易,武王建国,周公制礼。祖宗文化到西周时期逐步成型。父母先人埋在哪?子孙需要知道,于是有了坟。所以,做坟一开始就是一个标识,标志父母先人所葬之地,以便于祭祀和缅怀。

2、孔子葬父母,坟高四尺

中国历史上,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两千多年,儒学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学说,是官方提倡和推崇的人文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文化主流。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度,作为指定教科书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都是儒学经典。而孔子就是儒学的创始人,至少是集大成者。“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孔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于防,并且封土做坟,高四尺。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这就是“坟高四尺”的典籍来源,也是历朝历代丧事礼仪都普遍遵守的一般规制。

3、司马光作《书仪》,朱熹作《家礼》,都认定“坟高四尺”

北宋司马光《书仪》说:“今按孔子防墓之封,其崇四尺,故取以为法。”南宋朱熹《家礼》也说:“但留子弟一人监视实土,以至成坟。坟高四尺。”

明清时期,《明会典》《清通礼》记述的各种具体礼仪的制定,都是以《朱子家礼》《仪礼》《礼记》为规范法本的。就是说,我们从明清时期顺延传承下来的各种礼仪讲究,《朱子家礼》的影响是最大的。

坟高四尺是多少?大体上讲,就是平胸上下,一米左右。春秋时期的尺子小,一尺只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厘米左右,四尺才八十公分左右,就更低了。

做坟是一种祭祀活动,是一种礼仪活动,既然有规矩有讲究,我们还是提倡守规矩尊讲究。

“悼念”是啥意思?为啥家庭丧事用“奠”不用“悼”?

说家庭丧事不宜用“悼念”“沉痛悼念”等词语,许多人骂街:电视里不都是这样的吗?人还有三六九等吗?当官的能用老百姓为啥不能用?等等。人家用有人家的意思,你不明白这意思,所以没意思。

1、吊丧就两件事:一是祭奠逝者;二是吊问家属。祭奠逝者用礼仪,吊问家属用钱物,其他都是假大空,没用的

家庭丧事操办,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就是安葬逝者,两个基本点就是,安排好丧事礼仪和接待好吊丧客人。

所以,丧事的核心字眼是奠,是祭,是吊,是问。所有丧事事宜都是围绕这些实施的。搭建灵棚,布置灵堂,丧服破孝,饭厨棚舍,账房联写,屋舍茶水,灵位、铭旌、引魂旗,告庙、堂祭、路奠,等等等等,重点就是两方面:一是主家通过各种礼仪事项招待好吊丧人,二是吊丧人通过各种礼仪事项祭奠逝者。目的就一个,逝者入土为安。

死了死了,一切都了,死了拉倒。在传统文化中,一个人寿终正寝,自然天命,并不是悲痛之事,而是天道轮回,有始有终。所以,活着的人对逝者,是奠,是祭,是祀,即以实际行动告慰逝者,为家庭的和睦兴旺而不断努力,而不是简单地悲痛伤心。

吊丧人就更没有。吊丧人到丧,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祭奠逝者,吊问家属,没有悲痛沉痛之说。

2、“悼”的本义是恐惧的意思,也有哀伤的意思,念的本义是常思的意思,所以,所谓悼念,就是因为害怕失去而反复想不断想逝者的意思

传统文化强调命,即天命和宿命。命该如此,想也白想。所以,活着的人做好自己的事才是正宗,才是对逝者最大的告慰。

从本性上讲,中国人是非常功利的,从来不崇尚单纯或虚假的情感,实打实的利益才是中国人的永恒追求。

所以,“悼念”“沉痛悼念”,从来不是传统文化。丧事主家的着眼点是做事,吊丧人的着眼点是帮助主家做事。“悼念”“沉痛悼念”是心理和情感活动,有的人自然会有,没有的人自然不会有。有还是没有,活着的人都是要好好活着。这就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智慧的精髓之处,即清醒冷峻的实践理性。

“沉痛悼念”是近代以来的丧事创新,近些年来用得多些。特定组织中人,都有共同目标,都是兄弟姐妹,都是亲人家人。未尽天年就走了,所以沉痛,所以叫“沉痛悼念某某某同志”。家庭丧事很少有“沉痛”的。你心里有亏欠,才会沉痛。你尽心尽力了,“沉痛”何在。

悼念逝者,沉痛的是家人,外人不会沉痛。吊丧人沉痛悼念逝者,是把逝者当做自己的人。因为你是我的人,所以我沉痛悼念你。家庭丧事需要这样吗?

“焚丧”选择在丧事操作的哪个时段为好?

所谓“焚丧”,也叫烧丧,就是将与逝者相关的,或者是没用的,或者是不宜再用的,或者是不想再用的,诸如衾被、褥垫、床铺、衣服、物品、用品等,一并焚烧。

“焚丧”是必要的,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从人文情感上来说,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天道轮回,自然而然。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与逝者相关的东西,一并都随逝者而去。从此,阴阳两隔,各自安好。

(2)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来说,生命终止肯定是有故障和问题,死亡总是伴随着疾患和病痛,与逝者相关的东西,生者不宜再用,所以,焚毁是一般选择。

那么,在丧事运作过程中,“焚丧”选择在时段?各地习俗不同,操作也不一样。我们就此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在“回灵”到家时“焚丧”

逝者下葬,送丧回灵。孝子到家后,对事先在特定地方堆放好的需要焚丧的丧物,点火焚烧。

这个时点的选择有道理。逝者下葬,身份彻底转变。按祖宗文化的说辞,人死后,灵魂在游荡,下葬后,逝者归祖宗之位,即纳入列祖列宗的昭穆谱系。就是说,此时家人与逝者的关系是生命与灵魂的关系,是祭祀与被祭祀的关系,完全两个世界。所以,逝者在生界的东西,应一并随逝者而去。

2、在出殡“路奠”后“焚丧”

起棺动柩,发引出殡,摔盆、路奠之后,逝者上路,此时在家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需要焚烧的丧物,点火焚烧。

这个时点的选择也有道理。按传统神灵文化的讲法,出殡之前,逝者灵魂在家;出殡之后,逝者灵魂上路,此时与逝者相关的东西,应当及时随逝者而去。

3、在大殓之后“烧丧”

入殓之前,家人应当对与逝者相关的东西进行清理分类,哪些留用的?哪些不用的?哪些入殓放入棺材的?等等。入殓之后,逝者的床铺、被褥等,也要一并撤出,置放于家庭之外的特定地方,等待焚丧。

这个时点的选择也说得通。按民俗文化的一般共识,逝者入殓封棺,从此再不相见,阴阳两隔不可逆转。此时将与逝者相关的东西,一并焚烧随逝者而去,也是可以的。

4、在出殡头天晚上“焚丧”

第二天出殡,头天晚上焚丧,实际生活中是有的。道理怎么说,不清楚,但确实有。

“焚丧”肯定要在入殓之后,但何时焚丧?规范丧礼并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各地传承不同,操作也有差异,很正常。上述1、2、3、4都是可以的。

我们倾向于1。

5、“焚丧”与焚烧花圈纸器有区别

多余不用在家的花圈、纸器等,一般也在“焚丧”时烧掉。但“焚丧”与烧花圈、纸器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花圈、纸器等内涵意义是供奉和祭奠。“焚丧”是对逝者在世之物的了结,也有祭奠的意思,但主要不是为了祭奠。

所以,一般来说,焚烧花圈、纸器等应当在墓地,而“焚丧”则是在家里的特定地方。

“圆坟”一定要等三天吗?

所谓“圆坟”,就是下葬时不做坟或者不做坟头,三天后,逝者家人到墓地,规整墓地,做坟,置坟头,并举行祭奠仪式。

注意,丧事所谓几天?几日?都是连头带尾算的。三天圆坟,就是下葬当天算一天,中间隔一天,后面一天就是第三天。规范丧礼所谓二日小殓,三日大殓,四日成服等,都是连头带尾算的。“做七”也是。

“圆坟”一定要等三天吗?礼俗上有什么规定和要求?我们以规范丧礼典籍文本为依据,结合生活实际,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可以肯定地说,规范丧礼是没有“圆坟”的

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在官方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规范丧礼中,都是没有“圆坟”之说的。

《仪礼–既夕礼》有:“藏器于旁,加见。藏苞筲于旁。加折,却之。加抗席,覆之。加抗木。实土三。主人拜乡人。”就是说,藏明器,实土三层,完成做坟。主人拜谢做坟之人。

《朱子家礼–丧礼》明确规定:“但留子弟一人监视实土,以至成坟。坟高四尺。立小石碑於其前,亦高四尺。”

规范丧礼关于逝者下葬是一次成坟的,不需要之后再来圆坟。也没有“圆坟”方面的礼仪设置。

2、“圆坟”是民间习俗,即民间基于生活实际形成的习惯性做法

关于丧事,官方规定的,叫礼仪,即丧礼;民间形成的,叫习俗,即民俗。记住:所有丧礼,都是有文本的,即都有书面资料白纸黑字写着的,都是统一的和确定性的;所有民俗,都是民间形成的,各地区、各地域、各人群有差异,具体操作也有不同。所以,我们考察丧事礼仪,一定要弄清楚丧礼和民俗的区别。丧礼代表主流,所有丧礼都是有来源和说法的。

“圆坟”肯定不是丧礼,是民俗。是人们基于民间生活实际形成的习惯性丧事操作。

“圆坟”形成的生活逻辑大致是这样的。

历史上或者说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般居民家庭,特别是占社会人口多数的耕种民家,家小业小人少钱少,家庭遇有丧事,都是自己操办。不雇人也雇不起人,亲朋帮忙做事的,都是无偿的。出殡下葬当天,是最繁忙的一天。下葬后还有一顿正席招待吊丧宾客。所以,根据生活实际需求,形成两项民俗,相对较为流行。

(1)男人送丧,女人不送丧

就是说,出殡、摔盆、路奠之后,发引出丧,逝者上路。此时主家女眷回家,男人送丧到墓地。理由很简单。家里有一大堆事情要做,主家不能没有人。更为重要的是,女眷大都是厨房帮手,最后一顿正席也是最大的一顿正席,需要女眷,离不开。

(2)下葬不做坟,圆坟时做坟

就是说,逝者下棺后,还土,做坟,需要相当一段时间,而且在这期间,送丧一大队人员无事可做,干等着。习俗根据生活实际对丧事操作进行权变,即逝者下棺后,丧主孝子铲还第一锹土后,即可带领送丧人员回灵返家。回灵后,还有“复吊”等礼仪操作。

墓地人员根据时间情况,还土做坟的,留下坟头不做;还土不做坟的,待主家人员有时间做坟。这大约就是“圆坟”的来由。

为啥三天圆坟?时间安排上也有道理。下葬当天,主家人员筹客、谢客、送客,一直忙到傍晚。旧时交通不发达,许多亲戚当晚不走。习俗上当晚在原灵堂还有“暖棺”等礼仪操作。

到了第二天,送走亲戚,送还借用的桌椅板凳,以及用于丧事的设备、工具、器具、用具等等。兄弟之间,还要亲兄弟明算账。兜兜丧事收入、开支,贴支多少钱?怎么分担?大家取得一致意见,清账了事。

第三天,客走人散,事清账结。圆坟。

3、“圆坟”本来就是根据生活实际形成的民间习俗,生活形态发生变化,“圆坟”习俗随之发生变化,是正常的,也是合理的,所以,“圆坟”不一定要等三天,当天也行

现实生活条件下,现代化和社会化程度较高,社会分工很细,花钱什么事都可以办到。在家开席筹客的,不需要自家人做饭,直接大包给专业的丧事服务机构。不需要抬棺举重人员,直接用吊车吊装运输。也不需要挖穴打穴人员,直接用挖掘机。做坟更简单,挖掘机一会儿就成。

效率高了,时间就充裕了。就是说,丧事操办,在下葬当天什么都可以完成了解。做坟当天就成,当时就成。不需等待,也没有必要等待。

所以,实际丧事操办中,有三天圆坟的,有第二天圆坟,也有当天圆坟的,甚至有当时圆坟的。

都是可以的。没必要纠结,也没有任何禁忌和忌讳。逝者下葬,入土为安,是大方向,这个大方向没错,就没有错。家人祭奠念怀逝者,什么时间都行,想做就做,不需要选择时间。

“孝帽”到底哪些人戴?

在网上看到有人言之凿凿地罗列“孝帽”的佩戴范围,说:“孝帽只能对父母戴,平辈不能戴,其他长辈也不能带”“父母去世,只能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能带孝帽,其他人不行。” “即便叔父母、伯父母、爷爷奶奶去世,也不能戴孝帽。”

无稽之谈,扯得没边了。

礼仪方面,基本规定还是要遵守的。你可以发挥,但不能胡扯。标准和规定是什么?就是规范礼仪典籍文本。任何礼仪都是有出处的,在典籍文本上都是有来源的。自古以来,礼仪都有一个大框架,必须尊重这个大框架。我们结合礼仪原典,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本姓人员及其配偶,必须戴“孝帽”

按《仪礼—丧服》的规定,一等丧服斩衰“冠绳缨”,即以麻为冠,以绳缨为饰物。二等丧服齐衰、三等丧服大功、四等丧服小功,都是“冠布缨”,即以布为冠,以布缨为饰物。五等丧服“缌麻”,没有“冠”的要求。冠就是帽子。

就是说,按丧服等级和范围的规定,本姓人员及其配偶,包括本姓已嫁出去的女性,都是应当带“孝帽”的,大体原则分类具体如下:

以逝者为参照,本辈包括亲兄弟、叔伯兄弟、堂兄弟、族兄弟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姊妹;父辈包括、父、叔伯、堂叔伯、族叔伯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姑母;祖辈包括祖父、叔祖父、族叔祖父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姑祖母;曾祖辈包括曾祖父、叔曾祖父及其配偶;高祖父母。子辈包括子、侄、堂侄、族侄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女、侄女、堂侄女、族侄女;孙辈包括孙、侄孙、族侄孙及其配偶,以及未嫁之孙女、侄孙女、族侄孙女;重孙辈包括重孙、侄重孙及其配偶;玄孙及其配偶。

本姓家庭嫁出去的女性人员,重点是已嫁之姑母、姊妹、女儿,应当戴“孝帽”,但其婆家家人不戴“孝帽”。

2、外姓外家人员,不用带“孝帽”

按《仪礼》注疏,“外姓皆缌麻”。就是说,本姓家庭以外的外姓人员,奔丧到丧参与丧事的,丧服设置的基本原则就是“缌麻”。就是说,包括女婿、外甥、外孙、姐夫妹夫姑父、妻兄弟妻姐妹、舅父、外祖父母、姑表舅表姨表兄弟姊妹等等,丧服都是五等缌麻,即都不需要戴“孝帽”。

其他朋情人员,严格来说都是无服人员,当然也都是不用戴“孝帽”的。实际生活中,包括同事同仁、上位人员和下属人员、同学同门、战友难友、知己闺蜜、生意伙伴、知心朋友,还有邻居、庄邻、街坊、熟人、路人等等,上门吊丧的,按一般丧事礼俗,可以发孝,即发通孝,但不使用“孝帽”。

3、严格来说,“孝帽”是丧服全套的组成部分,不能单独使用

按《仪礼》《朱子家礼》等的规定,丧服的基本套式是:上衣、下裳,额带、腰带,丧帽、丧鞋,哭丧棒。全套丧服的基本装束就是:身穿丧服,头戴丧帽,脚穿丧鞋,额头和腰里系上丧带,手里拄着哭丧棒。

从商周秦汉到宋元明清,中国人文历史三千多年,一直奉《仪礼》为礼仪经典。就是说,外姓外家人员,是不用戴“孝帽”和穿“孝鞋”的。“孝帽”“孝鞋”一直都是主家人员的专利,其他人不用戴不用穿,也没有资格戴和穿。

实际生活中,有些地方,娘家人吊丧统统发“孝帽”。作为一种特定人员标识,也是可以的,但这已经偏离了古法丧礼的基本设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