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丧”选择在丧事操作的哪个时段为好?

所谓“焚丧”,也叫烧丧,就是将与逝者相关的,或者是没用的,或者是不宜再用的,或者是不想再用的,诸如衾被、褥垫、床铺、衣服、物品、用品等,一并焚烧。

“焚丧”是必要的,可以从两方面理解:

(1)从人文情感上来说,逝者已逝,生者还生,天道轮回,自然而然。死去元知万事空,家祭无忘告乃翁。与逝者相关的东西,一并都随逝者而去。从此,阴阳两隔,各自安好。

(2)从卫生健康的角度来说,生命终止肯定是有故障和问题,死亡总是伴随着疾患和病痛,与逝者相关的东西,生者不宜再用,所以,焚毁是一般选择。

那么,在丧事运作过程中,“焚丧”选择在时段?各地习俗不同,操作也不一样。我们就此讨论一下,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在“回灵”到家时“焚丧”

逝者下葬,送丧回灵。孝子到家后,对事先在特定地方堆放好的需要焚丧的丧物,点火焚烧。

这个时点的选择有道理。逝者下葬,身份彻底转变。按祖宗文化的说辞,人死后,灵魂在游荡,下葬后,逝者归祖宗之位,即纳入列祖列宗的昭穆谱系。就是说,此时家人与逝者的关系是生命与灵魂的关系,是祭祀与被祭祀的关系,完全两个世界。所以,逝者在生界的东西,应一并随逝者而去。

2、在出殡“路奠”后“焚丧”

起棺动柩,发引出殡,摔盆、路奠之后,逝者上路,此时在家人员将事先准备好的需要焚烧的丧物,点火焚烧。

这个时点的选择也有道理。按传统神灵文化的讲法,出殡之前,逝者灵魂在家;出殡之后,逝者灵魂上路,此时与逝者相关的东西,应当及时随逝者而去。

3、在大殓之后“烧丧”

入殓之前,家人应当对与逝者相关的东西进行清理分类,哪些留用的?哪些不用的?哪些入殓放入棺材的?等等。入殓之后,逝者的床铺、被褥等,也要一并撤出,置放于家庭之外的特定地方,等待焚丧。

这个时点的选择也说得通。按民俗文化的一般共识,逝者入殓封棺,从此再不相见,阴阳两隔不可逆转。此时将与逝者相关的东西,一并焚烧随逝者而去,也是可以的。

4、在出殡头天晚上“焚丧”

第二天出殡,头天晚上焚丧,实际生活中是有的。道理怎么说,不清楚,但确实有。

“焚丧”肯定要在入殓之后,但何时焚丧?规范丧礼并没有统一规定。所以,各地传承不同,操作也有差异,很正常。上述1、2、3、4都是可以的。

我们倾向于1。

5、“焚丧”与焚烧花圈纸器有区别

多余不用在家的花圈、纸器等,一般也在“焚丧”时烧掉。但“焚丧”与烧花圈、纸器意思是完全不同的。花圈、纸器等内涵意义是供奉和祭奠。“焚丧”是对逝者在世之物的了结,也有祭奠的意思,但主要不是为了祭奠。

所以,一般来说,焚烧花圈、纸器等应当在墓地,而“焚丧”则是在家里的特定地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