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坟高四尺”,有这样的讲究和规定吗?

你别不信,还真有!

每个人都有虚荣虚妄之心,每个人都有夸耀炫耀之行,每个人都有对比攀比之意。天道自然,人之常情,无可厚非。就是说,一个人偶然做出一些超常出格之事,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不影响和妨碍他人,都是允许的。

父母过世,下葬做坟;清明扫墓,坟地祭祖,一些人孝心大发,把自家的坟头做的很大。更有甚者,清明时动用人力物力,改变原有的坟地格局,突出显展自家的坟头。心意满满,感觉舒服。其实想多了,大可不必。你家过得好,家业兴旺,人丁丰茂,和睦相融,惹人羡慕嫉妒恨,才是根本,不在坟头。

做坟多高多大是有规定和讲究的,一般居民人家,没有经天纬地之事,没有出将入相之人,做坟别太出格了,差不多就行了。我们对照礼仪典籍文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供大家参酌与评述。

1、上古时期,“墓而不坟”,做坟是春秋之后才逐步流行,到秦汉时期才成为定制的

《易—系辞》有:“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意思就是将逝者穿戴好在野地里用树枝杂草掩埋。《孟子》上说:“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意思就是将亲人逝者直接丢到山沟里。

文王演易,武王建国,周公制礼。祖宗文化到西周时期逐步成型。父母先人埋在哪?子孙需要知道,于是有了坟。所以,做坟一开始就是一个标识,标志父母先人所葬之地,以便于祭祀和缅怀。

2、孔子葬父母,坟高四尺

中国历史上,从秦汉隋唐到宋元明清,两千多年,儒学一直是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表学说,是官方提倡和推崇的人文学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文化主流。隋唐之后实行科举制度,作为指定教科书的“十三经”“四书五经”等,都是儒学经典。而孔子就是儒学的创始人,至少是集大成者。“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孔子的影响力有多大。

《礼记—檀弓》记载,孔子将自己的父母合葬于防,并且封土做坟,高四尺。曰:“吾闻之,古也墓而不坟,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于是封之,崇四尺。”

这就是“坟高四尺”的典籍来源,也是历朝历代丧事礼仪都普遍遵守的一般规制。

3、司马光作《书仪》,朱熹作《家礼》,都认定“坟高四尺”

北宋司马光《书仪》说:“今按孔子防墓之封,其崇四尺,故取以为法。”南宋朱熹《家礼》也说:“但留子弟一人监视实土,以至成坟。坟高四尺。”

明清时期,《明会典》《清通礼》记述的各种具体礼仪的制定,都是以《朱子家礼》《仪礼》《礼记》为规范法本的。就是说,我们从明清时期顺延传承下来的各种礼仪讲究,《朱子家礼》的影响是最大的。

坟高四尺是多少?大体上讲,就是平胸上下,一米左右。春秋时期的尺子小,一尺只相当于现在的二十厘米左右,四尺才八十公分左右,就更低了。

做坟是一种祭祀活动,是一种礼仪活动,既然有规矩有讲究,我们还是提倡守规矩尊讲究。

发表评论